一、物流中心信息系統規劃原則
在了解物流信息系統的特性與系統規劃思考方式與邏輯后.將談到物流信息系統的規劃與開發時應注意思考的原則。在物流信息系統規劃時,應注意的原則如下:
1.確立信息系統的策略目標
物流中心的經營、流通的效率是競爭的重點,包含庫存的周轉率、送貨的即時與準確度等,而這些目標的達成,都要靠信息系統。而信息系統的開發到上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,所以在規劃物流信息系統之初,就要充分了解企業的策略目標—在未來的5年、10年中,企業希望創造的競爭優勢,確定出其中有哪些部分是要靠信息系統來完成的。另外一方面要掌握最新信息科技,就是是否能利用新的信息科技創造出新的競爭優勢。這一點非常重要,因為信息科技具有高度的排他性及替代性。例如,客戶使用某一系統后,除非其他系統能提供顯著的差異,否則客戶通常不會變更習慣,如花旗銀行提供信用卡全球提款功能,其他銀行信用卡如果不能同步配合,就會造成客戶流失.而客戶流失后就不易再爭取回來。信息科技的替代性是立即的、完全的,如個人計算機的桌面排版軟件將中、英文打字機完全取代,未來中文語音輸入成熟后,也將使大多數勤練中文輸人法的人,一夜之間無用武之地。
目前,我國的物流業開展了激烈的通路戰爭,以往由生產廠商為主導的營銷時代,轉為由通路主導的營銷時代。除非是非常熱門的產品,否則生產廠商或代理商通常都要付出不少推廣營銷費用,才能讓其產品與消費者見面。而沒有掌握通路的代理商,其代理權很容易被取代。連鎖店、量販店及未來的購物中心,已將原來的零售店與生產者的利潤剝奪殆盡,街頭上急速減少的零售店與急速增加的連鎖店,就是最明顯的結果。
2.明確公司業務目標
明確公司業務目標就是決定公司想要從事業務的范圍。未來不可能再有公司從事全方位的競爭,即使是同一業態,也會有所區別,在物流業有如冷凍業、干貨、一般食品、生鮮類等的選擇。另有營業對象的區別,如按照地理區域分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地區,或僅對自己的關系企業送貨,或接受一般零星訂單等。由營業對象、范圍等因素可以決定信息系統所要處理信息的范圍,如線路的大小、商品項目的多寡、每日預估交易量等,可大致推算出來,這樣后續各項信息系統的設計與評估,才能依序進行。
3.構造新的組織與管理方式
以流程及企業改造的角度來看,規劃信息系統的同時,必定要考慮信息系統對組織結構產生的沖擊。換句話說,未來的信息系統,是在新的策略觀念、新的環境下運作,它該如何與管理方式配合才能充分發揮競爭優勢。以往的組織系統由上而下指揮,員工除了例行的工作外,通常都在等待老板的指令,但在邁克爾•哈默在《企業再造》這本書中清楚地指出未來的公司必須建立起“思考文化”,就是站在第一線與顧客接觸的員工,在工作的環境中,不僅有權做出決定,而且有足夠的訓練與信息,來做正確的決策。在新一代的信息系統中,信息不再是由下而上地收集提供給管理者,而是橫向向第一線員工,輸送至最需要的地方,立即作決策,以滿足客戶即時的需求。如果缺少信息科技,任何新的作業模式、新的流程或是向下授權員工作決策,都不可能成功。由此可見.未來的信息系統與組織架構及管理方式間緊密的關系;換句話說,未來流程與組織的設計,要視信息科技進步的程度而定,而新的組織與管理方式,其所需要的信息如績效評估等,又決定了當時信息系統的設計或修改需求。
4.整體考慮流程
有了策略目標、營業范圍與新的管理架構等原則與目標后,可以開始思考流程的運作,信息系統的規劃人應靜下心來,利用想象力,仔細思考每一個流程的完整性及可改造性。完整性考慮就是找出每一個流程運作的每一環節,是否有銜接不順或信息不暢通的地方;而可改造性考慮的是,是否有其他更短、更有效的流程,可以縮短時間,節省開支或提升服務水準,至于如何去除分工時代的種種弊病,更是考慮的重點。
以往以功能分工的組織,每個員工只做分內的事。沒有人去思考整個制度及系統的運作情形,信息系統的規劃及分析人員,,訪問了整個組織后,往往會發現系統中有許多盲點與灰色地帶,使得信息流程圖畫不出來,為了使信息流能連接起來,必須花非常多的時間去協調各單位互相配合。新一代的信息系統規劃,摒棄過去由使用者提出需求再整合分析設計系統的方式,逐漸修正為信息系統的規劃書配合策略目標來主導流程的設計,通過這種方式,對系統的整體性有很大的改善。
具備上述四個思考原則與方法后,在進行實際系統開發前,要先解決過渡性的問題,即考慮由前瞻性思考方式所產生出來的系統與現行作業的差距,再思考如何規劃一個過渡的計劃,使組織的調整與新系統的開發及人員的再訓練能密切配合,平穩地轉變,逐漸發揮新系統的效能。
二、物流信息系統的開發
根據前面所講的原則物流信息管理系統開發步驟如下;
(1)收集各項現有的法規、守則,策略性地考慮系統整體構架,先做詳細流程規劃,并從高層管理人員的經營理念、理論、實務上說明這樣規劃的原因??赡苓@樣的規劃與現狀和使用者的觀點有所差異,但這樣的說明至少提供了溝通的基礎。如果系統規劃人員的規劃與想法連自己都不能說服,想要讓使用者接受,那是很難實現的。
(2)根據規劃的流程,分析資料的輸人與輸出是否能滿足使用與管理績效評估的要求。這包括資料輸人點的確定、輸人資料內容的設定、管控點的安排、資料愉出內容的設定等,還要考慮資料輸入與輸出的時間差的問題。
(3)分析新系統的信息需求與現狀的差異。調查資料收集是否有困難,是否有新增的資料內容,調查增加新資料的原因、用途、目的。
(4)與使用者溝通。有了前述完整的準備,才能與使用者溝通,先說明系統這樣規劃的來龍去脈,讓使用者了解未來而不是現在所面臨的挑戰。說明這樣的構想與解決辦法在實務上的可行性如何?有哪些不妥的地方?理由是什么?這樣溝通的目的一方面要借鑒使用者在實務上的經驗,讓其有參與感,另一方面希望在系統開始進行前,讓每一個人都知道公司要做什么,明確自己在整個系統中的定位。在反復的溝通中,會使每個人的看法與系統目標逐漸接近而產生共識,對未來系統效能的發揮會有一定幫助。
(5)利用先進的工具,盡快做出系統雛形,使使用者看到實際的系統,再提出改進的意見。
自1993年邁克爾,哈默(Michael Hammer)出版了《企業再造》( reengineering the corpoation )一書后,企業界興起了一片改造之風,主要是因為多年來功能式的組織結構沒有發揮專業分工應有的效益,反而延滯了組織的效率,其間的灰色地帶、本位主義,給客戶造成了無所適從的感覺。而邁克爾•哈默主張企業以流程的角度來看組織的功能,以重新設計組織流程來提升效率,以改善組織的反應時間,提高客戶的滿意度。
流通業本身并不生產任何東西,僅是處理商品由生產者到消費者中間這一段通路,所以流程的長短、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在前面,介紹了物流、資金流及信息流,物流中心的運作情形,其實正是以流程的觀念來看物流中心的營運,我們只要盯住某一個實體,觀察它在整個移動過程中所受的處理,就可找出實際的流程現狀及流程過程中的問題。
以某一商品為例,可以觀察到該商品從生產者處運出,到人庫、揀貨、出庫、配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全過程所花的成本及時間,這樣就可找出目前功能式組織管理方法的缺點。了解了物流與資金流之后,再觀察配合此物流及資金流的相關信息的處理和報單,就很容易找出目前信息流不順暢的地方。從這里可以看出建立信息系統主要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處理信息流,最終的目的是維持物流及資金流及暢通。所以,在物流中心信息系統的規劃中,一定要從流程的角度來看所有的工作。
不幸的是截至目前為止.絕大多數企業仍是金字塔形、功能式的組織,而信息化的進行,總是在某些有較急迫需求的部門開始的,并非從整體的流程來考慮,其間產生了許多問題與困難。尤其是在各部門都有信息系統,想要整合,更是困難重重。所以,在信息系統規劃時,就要考慮如何以流程的觀念來克服現有的功能式組織帶來的困難,尤其是在流程跨越各個不同部門時,應注意其連貫性,不能有任何不連接或含糊的地方,這樣才能保證將來系統的正常運行。
目前,許多的物流中心組織結構的基礎是以功能劃分出來的各個部門,各自掌管各自的事務。在一線作業部分,也是將物流作業劃分由許多部門來管理,從訂單、報關、到貨、入出庫、加工、接單、揀貨到派車,各分散的部門物流動線切割分段。而所謂的上一層管理,也僅是將下階層的幾個單位合并成一個大單位,由一位經理人負責。有的公司直接以功能來切割利潤中心,高層主管負責制定政策、原則和績效的評估。在這種組織結構下,如果大家分工清楚,合作一致,不應該會有太大的問題,但運作一段時間之后,由于部門間的工作不是那么容易將每件事情劃分得很清楚,自然而然產生許多灰色地帶,各部門相互推托。使整個流程不順暢,怨聲四起,組織效率日漸低落。
如果從資金流與信息流的角度來看,工作劃分的方式卻截然不同。在資金流方面,最基本的為會計系統,記載所有與交易有關的賬.通常分為普通會計與成本會計兩大項。有了基本材料后,就可以針對各項開支進行績效評估,從而可以開展計價管理、應收賬款管理及利潤中心管理。由于所有的資金出人都需記賬,所以資金方面,會計有完整的記載,不會有爭議,其他部門僅提供各項憑單,或協助收賬,責任明確。高層主管通常需要的是管理會計或財務管理的分析資料,如資金流量分析、投資報酬分析、財務結構分析等,這些一般都由財務部門掌管,沒有爭議。在信息流方面,卻呈現出不同的看法與做法,因為信息流其實是支援資金流與物流的基礎,其間的關系非常復雜,牽涉到不同部門與人員,有不同的做法與認知。
信息流的機構與工作一般可分為三類,第一類是作業性的工作,包含資料處理、系統開發、維修等;第二類是有關系統的整體性工作,包括網絡管理、系統安全維護、主從式架構規劃及未來EDI的連線作業設計;第三類是決策性工作,即信息系統支援管理決策的部分,包括數據庫建立及管理、專家系統的開發、效益分析、策略性信息系統的規劃等。從作業性到決策性,所有的作業項目,都需考慮物流、資金流的整體需求,信息流的是以直向來區分,如果將物流、資金流及信息流三面結合成一個金字塔,就可以形成物流業整體的運作。在大多數的情況下,我們只注意到物流按照功能來區分的那一面,因此即使在推動信息系統的開發或維護時,依然根據功能組織來區分,由不同的信息人員來支持不同的部門,缺乏整體流程的考慮,埋下未來整合不利的種子。
現在我們已很清楚地看到信息流和物流在方向上是不同的。有了這樣的觀念與架構后,在信息系統的規劃、執行單位的協調與相互配合時,就比較容易進行了。